民间工艺制作课程设计实训周风采录

发布者:传媒与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1-11-08浏览次数:477

 

实践教学活动,是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更是造化心源达到契合的过程。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实践,11月伊始,传媒与设计学院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民间工艺制作教学活动。

 

剪纸、装裱

为了传承剪纸技艺和了解装裱技术,南通剪纸非遗传承人李海烽老师将剪纸带进校园,带领学生们学习传统剪纸艺术,通过教授剪纸工艺,了解南通剪纸构图严谨、题材丰富、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工艺美术师李彬老师在此基础上教授装裱技术,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首先,剪纸技艺传承人李海烽老师介绍并现场演示剪纸。从立体剪纸到对称剪纸,同学们都深有感触,学习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教室气氛热烈。随后的自由创作阶段,用刻刀剪纸,以牛形剪纸为例,边刻边设计形成原创图形,花样繁多精致巧妙。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在完成剪纸后,李彬老师用浆糊、宣纸、排笔、棕刷等工具演示如何装裱作品。从调胶到备料、喷水、涂浆、吸水最后放置剪纸,将半湿的宣纸晾到木板上,待干燥后进行镶条等多道步骤,最终完成装框作品。

本次剪纸及装裱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力,拓宽了同学们的思维与认知广度,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剪纸艺术的理解,装裱技术的学习也便于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保存作品。

 

传统编织

编织工艺项目在我校刘燕妮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刘教授系统地对各类材质的编织材料进行解析,手把手演示多种传统编织技巧,引领同学们将个人创新理念与民间工艺相结合,从而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编织艺术品。

在刘教授的鼓励下,同学们兴致盎然,跃跃欲试,勇于挑战自我,选择了体量大、难度高的编织种类,师生共同参与创作,并在其中融入个人创意。经过此次民间工艺制作学习,同学们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对创作的热情与信心也逐渐上升,不仅拓宽了对于民间艺术的认知,更让同学们对于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充满信心,为日后在各种艺术创作中引用、弘扬、提升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蓝印花布制作工艺

南通是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从纺纱、织布到印染全部是纯手工制成,用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本次课程实践中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学习包括蜡染、扎染、印染三大种类。

蜡染部分由工艺美术师龚建军老师指导,在讲述蜡染的相关制作工艺后带领同学绘制蜡稿、画蜡、染制、脱蜡,使同学们亲手体验传统工艺,从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与意趣;印染部分前期由我校张悦老师指导,对印染的图案进行选择、创作以及刻制。后期分别去往蓝印花布博物馆和二甲建烽蓝印工艺品厂。在工艺美术师吴灵姝老师与王建烽老师的指导下,对疏密程度不同的模板进行刮浆、印染;同学们还动手尝试了扎染工艺,处理扎染纹样的构成,学习扎染基本技法,运用扎染独特的深浅晕染在作品中呈现独一无二的肌理效果。

本次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主题学习,更直观的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类别,区分蜡染、印染、扎染的工艺制作掌握各自的艺术特点,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





板鹞风筝制作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同时也产生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本次板鹞风筝制作学习由工艺美术师张文智老师指导,同学们对南通板鹞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南通板鹞风筝制作工艺的特殊与精细。

       首先,张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与制作工艺,并给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板鹞风筝。随后将学生分为“十九连星”风筝组与“六角”风筝组两组进行制作。其中“十九连星”风筝难度极大,每一个小风筝都由学生排版绘制,骨架搭建难度也很大,但在同学们的努力与老师的帮助下从图纸到骨架、从彩绘到粘贴、从装哨口到装引线、每一步都顺利完成并组装成一个个完整精致的风筝。

        通过本次板鹞风筝民间艺术学习活动,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也逐渐加深,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并且还加强了同学们对于南通非遗板鹞风筝的了解,让同学们更加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